斯大林模式时间起止,斯大林模式开始和结束的标志

牵着乌龟去散步 广角镜 12 0

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以下的问题,关于斯大林模式时间起止,斯大林模式开始和结束的标志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1. 斯大林模式的形成时间
  2. 斯大林模式时间起止具体
  3. 斯大林模式时间是什么
  4. 高中历史:斯大林模式起止时间
  5. 前苏联经历了几种模式

一、斯大林模式的形成时间

斯大林模式从1936年苏联颁布新宪法开始实行,到1991年底苏联解体,斯大林模式也随之废除。斯大林是苏联领导人中执政时间最长的1924-1953年,共29年。

在斯大林之前,列宁给了人类一种鲜明的典范,即人类还可以有另外一种生活方式。有可能在他去世之后,俄罗斯走上另外一条繁荣的生活道路。很遗憾,列宁所实施的这种实践活动最后还是没有继续进行下去。

整个世界失去了一个面向未来的机会。接下来领导苏维埃政权的,是以行事严峻果断为世人熟悉的斯大林。也许纯属巧合,列宁以发源于西伯利亚的大河——勒那河的名字作为自己的化名,而他的继任者则以一种硬度很强的金属——“钢”作为自己的姓氏。

在斯大林的手里,苏联在短时间内完成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联以巨大的牺牲击败了德国法西斯,为日后苏联的强大奠定了重要基础。

1、建立了世界上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国家,为把俄国改造成社会主义工业强国和实现国家的现代化创造了前提。

2、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向全世界宣告一种新的社会制度由理想变为现实。十月革命的目的是要消灭剥削制度,建设以无产阶级专政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社会。

3、十月革命对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是一个极大的鼓舞和推动。

4、使人类进入了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新时期,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二、斯大林模式时间起止具体

1、从1928年开始废止新经济政策,逐渐形成了后来称之为的苏联模式。这种模式形成过程中,当时执政党高层发生激烈斗争,结果以斯大林为代表的多数派获胜。

2、随后展开了三大运动:即社会主义工业化运动、农业集体化运动和大清洗运动。这三大运动的前一项是目标,后两项是配套措施。布尔什维克党这一代领导人认定,只有建立大工业才能为苏联社会主义胜利奠定物质基础。

三、斯大林模式时间是什么

1、从1928年开始废止新经济政策,逐渐形成了后来称之为的苏联模式。这种模式形成过程中,当时执政党高层发生激烈斗争,结果以斯大林为代表的多数派获胜。

2、随后展开了三大运动:即社会主义工业化运动、农业集体化运动和大清洗运动。这三大运动的前一项是目标,后两项是配套措施。布尔什维克党这一代领导人认定,只有建立大工业才能为苏联社会主义胜利奠定物质基础。

3、斯大林模式把苏联模式具有的特点当作社会主义的基本规律与特点,进而上升为理论原则,以此来达到统一思想,维护现有模式的目的。

4、同时在实践中,不仅压制国内改革要求,而且对社会主义阵营内部的改革举动进行围攻,不容许对苏联模式进行怀疑,更不容许改动。

5、把现有模式神圣化的做法极其有害,大大增加了日后改革的难度与阻力。但同时此做法则是为了苏联不变质,走向与社会主义相悖的道路。在某种意义上将此做法也有相对进步意义。

四、高中历史:斯大林模式起止时间

斯大林模式”也称“苏联模式”。

二战结束后,苏联国际地位发生根本改变,外部条件也大为好转,它不再是资本主义包围之中的“红色孤岛”。与此同时,战争胜利提高了斯大林个人及其体制的威望,而被战争强化了的苏联模式又按着惯性,不仅原封不动地用于战后和平时期,而且被凝固化、系统化和理想化。

苏联模式凝固化的标志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是在理论上全面肯定30年代形成的政治经济体制。这主要表现在斯大林1946年对选民的讲话和1952年发表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中所表达的观点;其次是压制党内外出现的改革呼声。

这主要反映在对安德烈也夫和沃兹涅先斯基改革思想的批判;斯大林此做法是为了保证苏联社会主义不变质,斯大林死后正好验证了斯大林的观点。

以上三点清楚地表明:此凝固化斯大林为了社会主义进行的唯一正确的标准模式,把苏联模式具有的特点当作社会主义的基本规律与特点,进而上升为理论原则,以此来达到统一思想,维护现有模式的目的。

同时在实践中,不仅压制国内改革要求,而且对社会主义阵营内部的改革举动进行围攻,不容许对苏联模式进行怀疑,更不容许改动。把现有模式神圣化的做法极其有害,大大增加了日后改革的难度与阻力。但同时此做法则是为了苏联不变质,走向与社会主义相悖的道路。在某种意义上将此做法也有相对进步意义。

斯大林模式时间起止,斯大林模式开始和结束的标志-第1张图片-

1、高度集中的、指令性的计划经济体制模式:以国有企业为代表的全民所有制,以集体农庄为代表的集体所有制,强调重工业特别是国防工业。

2、高度集权的政治制度: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集中于党中央的更高机构政治局、书记处。党政合一,党国合一;实行不受法律限制的无产阶级专政。自上而下的干部任命制: *** 不仅领导一切,而且通过垄断国家机关干部人事任免,直接发布政令,管理国家事务。

3、文化思想的专制统治:党 *** 严密控制与官方思想相左的思想,并全面掌握思想文化领域的管理权,对思想文化领域实行集中领导。党和国家的宣传教育部门对思想文化产品实行严格的审查和管制,要求全党和全体国民在思想和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4、以阶级为基础的暴力、清洗和流放

苏联学者布坚科认为:“斯大林式的社会主义,即国家行政,国家官僚、兵营式的社会主义,而不是科学共产主义奠基人所预见的社会主义”。

苏联学者B.基谢廖夫认为,斯大林模式“全面集中管理社会生活的所有领域,将行政命令 *** 与国家恐怖手段相结合,直至组织大规模镇压和建立强制性劳动的集中营;粗放和浪费的经济与政治机制,在这种机制下,完全取消了依据社会效益来评价成果;否认从前的民主化形式的价值,取消群众管理和民主制度的形式;

否认自治思想,政权的神圣化直至个人崇拜;社会生活甚至不受形式的民主程序控制;把党和国家的机关结为一体;执行机关监督选举机关;执法机关脱离法律和社会,其结果是独断专行...所有这些变形的‘兵营式共产主义’的特点,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为之奋斗的自治社会主义和社会解放的理论是格格不入的。”

戈尔巴乔夫认为“占上风的是僵硬的、甚至残酷的极权主义制度。这种制度当然是在演变的,在斯大林死后,它的残酷性略有削弱,变得缓和些。但实质依然故我”。“归根到底,大家看到,苏联所实现的‘模式’不是社会主义的模式,而是极权主义的模式”。

五、前苏联经历了几种模式

1、1917年(十月革命)——1921年:战时共产主义

2、1953年——1964年:(赫鲁晓夫延续)斯大林模式

3、1964年——1982年:超级大国模式/“发达的社会主义”模式(即勃列日涅夫主义,强调计划经济的重要性,实际上这也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延续)

4、1985年——1991年(苏联解体):“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模式(对西方缓和关系,对华约国家推行辛纳屈主义,对国内实行“新思维”)

关于斯大林模式时间起止的内容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标签: 斯大林 模式 起止 标志 结束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