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解答上海市东方学者这个问题的一些问题点,包括东方学者特聘教授厉害吗也一样很多人还不知道,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析分析,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还望您关注下本站哦,谢谢~
本文目录
一、上海市东方学者含金量
上海市东方学者岗位计划是一个旨在引进高水平学科带头人及其团队的计划,选拔标准十分严格,入选者的学术水平和研究能力都非常高。东方学者岗位计划除了市教委提供的资助经费外,高校还会给予配套科研经费,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这也使东方学者的含金量非常高。
二、郭小军上海交通大学教授
1、郭小军,男,是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的一位资深教授,担任特别研究员的职务。他在电子科学与技术领域有着深厚的学术造诣,专长于有机光电子集成信息显示与传感技术的研究。
2、郭教授的学术生涯始于2009年8月,当时他在上海交通大学电子工程系担任研究员,同时被选为上海市“东方学者”特聘教授。在英国Plastic Logic公司的工作经历中,他担任高级工程师,专注于印刷薄膜晶体管和柔性电子纸显示技术的研发与产业化,这段经历为他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3、在英国Surrey大学先进技术研究所,郭教授先后担任博士后研究员和研究员,研究领域主要聚焦于有机薄膜晶体管器件与电路。他的学术足迹早在2003年就已经扩展到了英国,那一年他在Surrey大学获得了多晶硅薄膜晶体管显示系统集成的博士学位。
4、在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担任研究工程师期间,郭教授专攻CMOS集成电路设计与电子设计自动化,这段经历为他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基础。他于1998年至2003年在吉林大学电子工程系完成了本科学业,专业是电子科学与技术,专长在于非晶硅TFT和AMOLED驱动技术。
5、郭小军教授因其在教育领域的杰出贡献,入选了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他在国际学术界有很高的声誉,已在Science等国际知名期刊以及多个国际会议上发表了三十多篇论文,并且担任了IEEE Electron Device Letters等国际期刊的审稿人。他还是IEEE会员、国际信息显示协会会员和电化学学会会员。
6、郭教授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柔性显示技术,特别是电子纸和AMOLED薄膜晶体管背板与驱动技术;溶液法/印刷薄膜晶体管器件与集成电路技术;以及薄膜晶体管器件与电路设计,以及新型功能型二极管与三极管器件在光伏、存储和传感等领域的集成应用。
三、东方学者特聘教授厉害吗
1、选拔难。从海外引进、在上海高校从事学科建设的高水平学科带头人及其团队,每年采用遴选和聘任制,遴选指标非常严格,竞争压力大,能选上的都是佼佼者,所以厉害。
2、学术水平高。东方学者是上海大学、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的入围人数多,都出自国内名牌重点高校,学术水平普遍很高,在业内都是有学术影响力的,所以厉害。
3、经费高。对于最终入选的东方学者特聘教授,上海市教委给予东方学者资助经费每人40万到60万元外,高校还给予配套科研经费,自然科学领域配套经费为70万到100万元,哲学社会科学领域配套经费为30万到50万元,经费高可以用于更多科研事业,所以厉害。
四、上海大学物理学专业考研初试考什么
物理学为一级学科硕士和博士学位授权点,拥有物理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含盖理论物理、凝聚态物理、光学及无线电物理等四个二级学科,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上海大学物理学专业考研初试考什么?”的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上海大学理学院是以从事现代基础科学理论及其相关应用科学技术基础为主的基础性、研究型学院。学院现有数学系、物理系、统计学系、可持续能源研究院、纳米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5个部门。拥有覆盖博士、硕士、学士完整教育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现有2个国家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数学、物理学)、13个二级博士学位授权点、4个一级学科学术型硕士学位授权点(数学、统计学、物理学、统计学)、6个本科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应用物理学、微电子科学与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应用统计学)。拥有7个国家级与省部级科研平台(纳米复合功能材料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材料复合与先进分散教育部工程中心、上海市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所、上海市高温超导重点实验室、上海资源环境新材料及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市先进复合材料设计与制造专业技术与服务平台、上海新材料及应用产学研合作中心),1个上海市一流学科(数学),2个上海市高原学科(数学、物理),1个上海市青少年创新实践工作站——上海大学数学实践工作站以及数学基础实验室、物理实验中心、统计学实验中心等3个人才培养实验基地。
作为上海大学“211”建设的重点学科之一,经过上海市重点建设学科“信息物理”,“无线电物理”和上海市“物理学高原学科”的建设,物理学科在师资队伍、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是上海大学最早进入ESI收录的学科之一。
学科拥有一支高水平的科学研究队伍,现有教授33名,博士生导师39名(含 *** 博导),副教授37名。其中包括中科院院士1人、加拿大工程院院士1人、澳大利亚科学院院士1人,长江学者1人、青年长江学者1人、中组部青年千人1人、上海千人4人、原中科院百人2人、上海市东方学者10人、曙光学者5人,以及上海市青年东方学者4人等。上海大学物理学科面向物理学科国际学术前沿方向、围绕国家发展战略和上海市产业经济重大需求,以物质科学前沿问题为对象,形成和发展了以下特色研究方向:超导与强关联物理、低维与计算物理、量子与信息物理、引力与高能物理、新能源物理与器件以及纳米结构物理等。主要研究基地包括上海市高温超导重点实验室、上海市量子与超导新物态前沿科学研究基地(筹)、上海大学量子与分子结构国际中心、上海大学—索朗光伏材料与器件联合实验室、上海大学低维碳材料研究所、上海大学纳微能源研究所、上海大学理论物理研究所、上海大学超快光子学实验室、上海大学定量生命科学国际研究中心和量子人工智能科学技术研究中心等。物理学科近五年来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重点项目共30余项;教育部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上海市基础研究重大和重点项目等30余项。每年平均在国内外一流学术刊物(如Nature、Science、Nature子刊、PNAS、Phys.Rev.Lett.,Phys.Rev.A,B,C,D,E,Applied,Phys.Rev.Res/Material,Appl.Phys.Lett.,Opt.Lett.,JHEP,EPJC等)上发表论文100篇以上,申请和获得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0余项。学科与美国、日本、芬兰、德国、英国、丹麦,澳大利亚和西班牙等国的高校和研究机构保持着密切的学术交往。
物理学科近五年来,已培养博士生七十余名,硕士研究生三百多名。研究生培养曾获得上海市教委优秀教学成果奖。本学科培养的毕业生集中在国内外高校、科研单位和大型企业,其中多人已成为学科和企业的骨干力量。
a)量子材料与拓扑物理的之一原理计算和人工智能研究
l)新型低维半导体的研发与光谱学
d)冷原子物理及原子光学与玻色—爱因斯坦凝聚
沈学础、Jeffrey Reimers、王奇、杨国宏、李春芳、周世平、曹世勋、许晓明、辛子华、张爱林、田立君、蔡传兵、马国宏、杨希华、查访星、邓振炎、敬超、陈玺、姜颖、吴绍锋、葛先辉、曹清、颜明、任伟、Malgorzata Biczysko、敖平、Yuriy Dedkov、Elena Voloshina、E.Solano、陈永聪、张永平、张义炳、龚永勇、尹鑫茂、查国桥、戴晔、申明等30余名教授、研究员及40余名副教授。
光学、固体物理、电磁学或电动力学
1.本专业为全日制,培养单位为理学院。
2.与中科院联合培养所对应的单位包括:上海硅酸盐研究所、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所、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上海高等研究院、上海天文台、紫金山天文台、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等。
考研政策不清晰?同等学力在职申硕有困惑?院校专业不好选?点击底部官网,有专业老师为你答疑解惑,211/985名校研究生硕士/博士开放网申报名中:
好了,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